侧逆光:
又称后侧光、反侧光,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135度角左右的光线为侧逆光或者后侧光。
侧逆光照明的特点:被摄体大部分背向光源,受光面呈现为一个较小的亮斑,或勾画出对象的轮廓形态,使之与背景分离,有利于表现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在造型上能使画面增加一块亮斑,加大景物亮度范围,使画面生动活泼;表现人物时,一般需要加正面辅助光。若用侧逆光做主光,辅助光不可超过它的亮度,否则会造成虚假的人工痕迹。
逆光: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180度角左右为逆光,又称背面光、轮廓光。
逆光照明的特点:物体在逆光条件下只能看到背光面而看不到受光面,缺乏立体感和质感表现,但物体有明亮的轮廓光照明,可勾勒景物的轮廓,使景物的轮廓形态鲜明;在造型中,逆光能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主体突出,适合表现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效果,使画面空间感加强;拍摄人物肖像时,可用逆光修饰人物;拍摄特定艺术效果的环境或肖像时,正面补助不同亮度的散射光照明可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明暗对比关系,造成景物的剪影、半剪影等不同效果。近年来由于胶片的宽容度和摄像机的动态范围的提高,人的面部处在暗部也能表现出皮肤的质感和影调层次,因此人们结合内容使用逆光做主光,拍摄人物肖像可获得更为生动、自然的银幕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逆光条件下的景物背光面主要受蓝色的天空散射光和彩色的环境反射光照明。在现代的影视技术条件下,可以充分再现出背光面的色彩,所以逆光条件下拍摄能使画面色彩丰富,这也是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愿意在逆光条件下拍摄的原因。
如果逆光没有显出被摄体的细节,形成黑影,就称为剪影。剪影能充分展被摄体的形体特征,将形体与背景生动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形体是语言,背景是语调,而这种语言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凭创作者去揣摩和体会,这也就是剪影的妙处所在。
垂直方向:
顶光:
从被摄体上方投来的光线为顶光,当光源的高度超过60度以上时就成了顶光光效,又称蝴蝶光。
顶光照明的特点:顶光下的环境,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形成较大明暗反差,画面缺少明暗过渡的中间层次,造成硬调效果;拍摄肖像时,头顶、眉弓骨、鼻梁、颚骨、上颧骨等部分明亮,而眼窝、鼻下、两颊处等较暗,眼窝下陷,颧骨突出,形成骷髅形象,丑化人物,造成异常感觉。非有特定的造型要求,一般要避免使用顶光拍摄人物肖像。用顶光拍摄人物肖象时,多半都是为表现特定的光效,或烘托某种特定气氛。如影片《一个和八个》中,多用顶光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