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艺考培训机构多芬传媒音乐舞蹈培训学校

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传媒编导培训专业

课程中心

播音主持培训专业
摄影摄像专业
影视表演专业
现在行动,三个月后... 你将彻底改变!
最新文章
更多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一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来源: | 作者:广东传媒艺考培训 | 发布时间: 2017-10-30 | 774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近期,央视财经频道推出一部10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这部倾注了主创人员3年心血、拍摄足迹遍及全球十四个国家、采访互联网领域各界精英近二百人的大型巨制,记录了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全球历史画卷,讲述了互联网如何从无到有,从一个名称到给时代命名,从一滴水到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潮,可谓一部诚心之作、良心之作,一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该片没有开播前密集的节目宣传,没有明星、噱头与谈资,一经问世,便迅速在观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在社交网络上迅速走红:据百度指数,“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这个关键词伴随周一纪录片的播映,其搜索指数从周日的572攀升至周一的2145,并进一步攀升至3888——作为对比,曾经大热的美剧《纸牌屋》统计最新的搜索指数为12271,一部纪录片能够达到娱乐美剧将近三分之一的搜索量,放在整个互联网用户的大背景下,显然已经实属难得。


《互联网时代》赢得了业界专家们的一致赞誉:香港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好的一部反映互联网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纪录片,她必将成为未来的互联网时代的自由法治的最强音。中国互联网协会前任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启恒认为,《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精品,是“中国给世界的又一种贡献”。


同时,不少网友在网上纷纷发布《互联网时代》观后感文章,甚至发起了#互联网时代精彩解说#大讨论。


那么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在当下形形色色的各类娱乐节目充斥各种大屏小屏的当下,这样一部“高冷”的纪录片为何赢得如此众多的追捧和赞誉?它为什么成功、它的出彩点在哪、创新亮点在哪?一言以蔽之,凭什么?经过对《互联网时代》主创人员的深入采访,笔者试图从该片的意义、内容、影像、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题材重大 意义重大:

1、该片是全球首部系统反映互联网全貌的大制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这是自互联网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首部系统反映互联网全貌,彰显互联网精神的大型纪录片。财经频道总监齐竹泉在开播仪式上讲到: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一部纪录片,对互联网的诞生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解析,没有一部纪录片对互联网带来的各方面变化进行清晰的梳理,对其改变未来的情况进行全景描述。该片总导演石强说,之前BBC制作了一部《虚拟革命》的纪录片,“用了两年时间,也只解析了4个问题”,而其他更多涉及互联网内容的纪录片,则大多是从一个侧面或现象去做。

2、摸准时代脉搏,彰显国家大台的责任和担当。当下,在全国各家电视台正以“短平快”的手段,通过引进或合作的方式,不惜重金投入制作形形色色的各种娱乐类节目竞争收视份额时,央视财经频道制作团队,能够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选择一个深刻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却从未有人系统梳理过的高难度选题,以三年的时间精心打磨出一部内容高度浓缩、“纯干货”的10集纪录片,充分体现了作为国家大台的责任和担当。


总制片人张政还记得,2012年时她开始接手筹备创作时,互联网对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改变还不像今天这样剧烈,但分管财经频道的副台长魏地春明确点出应当做这个题目,他说:现在,互联网是人类最大的技术力量,它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要捕捉时代的脉搏,还有什么比去琢磨、捕捉、解析互联网这样一个关乎全人类重大事物更大的选题呢?“今天看来,这个决定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也是很有魄力的。”张政说。

3、对中国社会和普通民众都有传播的价值和启蒙意义。

一位网友写道:“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是部献给广大网民的礼物,该片让全国已超过6亿的网民更加了解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充实了我过去对互联网浅薄的认识。”笔者身边一位60后的同事看完该片后也不由地慨叹:对于像我这样盲打键盘都吃力的“电脑盲”来说,更别说熟悉互联网技术了,但是通过看这个片子,我对互联网有了较为清晰全面的认知,非常形象、印象深刻。


8月25日,该片在央视财经频道首播,随后又在央视综合频道、纪录频道进行重播,而配合该片首播推出的“边聊边看”的网络在线同步互动活动,通过微博、微信、央视网、新闻客户端等多通路传播,仅仅10天内累计关注用户达到2154万人次。评论转发超过15万条。


内容真实权威兼具艺术和哲学的审美价值

1、内容真实、权威:

作为反映全球互联网全景的影像作品拓荒之作,该片首先做到了内容上的真实和权威性。有专家评论,该片创造了互联网历史巨人们的亲口证言,在互联网技术诞生45年后,在全球已经有近一半的人类成为网民之后,这些很多人并不熟悉的名字和面孔,首次共同出现在同一部电视片中,不啻于是一种对历史、对资源的抢救。一位主创人员提到,在采访中看到很多的“互联网之父”都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他们很多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所以,从整体来说,这部片子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作,它属于世界,属于全球的互联网,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互联网事业的一个贡献。”


在该片第1集,充分享受了互联网便利的观众、网友们有幸看到了这些“互联网之父”,他们是网络技术的缔造者,是互联网时代的开启者,他们是引领人类进入全新世界的布道者,他们是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伦纳德·克兰罗克、罗伯特·卡恩、温顿·瑟夫、蒂姆·伯纳斯-李……


同时,该片对于有关互联网理论、思想的提出者、创立者,甚至片中涉及的相关事件的亲历者都千方百计找到本人进行采访,石强说:“这个片子的权威性就在于拍摄过程中集合了许多权威的人士,比如要引用一条理论,那么请到的绝对是这个理论的提出者,一定要挖到源头。”


比如采访150定律的提出者,六度空间的提出者,美国拉链门事件涉及的媒体当事人,甚至讲到互联网黑客时,摄制组千方百计挖到了全球“大名鼎鼎”的头号黑客等等。“其实,谁都可以转述,但我们采访了当事人,加入亲历者的口述,印证性很强,会把观众带到当时的环境中,称为‘入境’,当事人的出镜与转述者出镜给人的信服力是完全不一样的。”石强说。

另外,通过采访当事人直接揭开了不少历史之谜:例如,摄制组探究当年美国为什么将阿帕网建成分布式网络,而不是中心点式网的原因时,按常理,一般人会推测是美国出于战争防御安全的目的,但据亲历者讲述,当初提出这个建议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就是这么简单。

2、解说词充满了文学的优美和哲学的思辨色彩: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启恒所言:该片非常不同凡响的一点是能够把这么复杂的科技,用高度的艺术化的,高度的有启发性的、感染力的语言和表达的方式,来把这个最复杂的技术问题,说的让普通人都能懂。

这首先归功于该片的解说词。可以说,大气磅礴又意蕴深刻的解说词是该片的一大亮点。石强说,《互联网时代》刚播完,不少单位、机构纷纷来电要光碟、尤其是要解说词要在内部组织学习。而在网上,网友们发起#互联网时代精彩解说#大讨论,精心总结了其中最精彩的不分段落,单独细细品味,笔者截取了一部分图片如下:


这些充满哲理和人文情怀的解说词,替代了专业术语可能给带给观众的高深、艰涩之感,而以富有艺术美感和哲学思辨、人文情怀的或议论或抒情的句式形象生动而又不失深刻地向观众揭示着互联网新技术的本质和新技术带给人类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让观众在了解科技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艺术之美。


画面与解说完美配合:

众所周知,网络是“虚拟的世界”,要想以影像手段形象生动地将其呈现在电视上,拍什么?如何拍?这也正是《互联网时代》创作初期面临的一大难题。石强说,“从互联网的诞生至今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理论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普通民众对它都有感知,但这些认识又很模糊、碎片,既没有同类题材的作品可以借鉴,而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日新月异,的确让大家挠头。”但摄制组经过深入学习、反复探讨后,在实际拍摄中采取了以下主要的几个巧妙手段:


手段之一:拍摄因互联网而外化出来的现象、行为、故事,使得虚拟的网络有了可表达、可拍摄的具体情景。

比如在第4集中,通过讲述几个典型故事:如北京“721”雨灾之夜双闪车队接送旅客回家的故事,魔豆宝宝小屋薪火相传的故事,网友助力奥巴马竞选的故事、韩国少女发动网友抗议政府决议的故事等等,通过具体的几个故事,一方面“以点带面”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通过互联网这种新技术完成了以往不可想象的事情,避免了解说词采用专业术语解释造成的理解困难,更主要的是让摄像师有了可发挥的充足空间。


手段之二:解决好画面与解说词的合作关系,构建解说词与画面两个内涵空间。

拍摄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用镜头将高度概括性或宏观性的解说词表达出来,“这个真的是特别难”,石强说,“以前往往用云啊、山啊之类的空镜头来表意,这样造成的结果时自己不满意,观众也不接受。”在实际拍摄中,摄像们力争吃透每段解说词的内涵,从解说词的内涵出发找到影像系统,“让画面有自己的空间,画面使解说词既可视又升华,建立起解说词和画面两个空间,让二者成为相互合作、补充的关系,最终使观众获得的信息超越了解说词自身的内涵。画面成为了解说词的延伸。”


比如第8集《忧虑》主要讲述互联网技术对人类隐私的侵犯,其中一段议论:“在培育宽容胸怀的漫长社会路途上,颇有收获的现代人又来到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集体窘境中,所有人的成长都伴随着时间的维护,所有人性的美好都吸食着遗忘的营养,当社会不再遗忘,我们将如何遗忘面对我们自身,如何面对完全不同的他人,我们还会有尊敬的师长还会有心中完美的父亲和母亲吗?”


配合这段抽象的解说词的几个镜头:1、母亲亲吻婴儿;2、年轻妈妈陪孩子玩耍;3、情侣玩耍;4、朋友欢笑;5、情侣依偎;6、婚礼上新人挥舞鲜花;7、一家三代人其乐融融;8、白发丈夫安慰轮椅上的妻子;9、父母陪孩子放飞风筝;10、孩子四处张望茫然寻找妈妈。


石强:“在对这段解说词的处理上,我们以人与人相处最美好的瞬间镜头表现人生的美好时光,浓缩人生的美好历程,最后用一个茫然四处找寻的孩子镜头结尾,来暗喻人类面对新技术带来的茫然与惶恐。”


手段之三:建立起明确的影像语言系统,确定不同时代的影像气质。

比如全片要大量进行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对比,摄制组找准了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内涵气质:在镜头表达上,工业时代以规范的、死板的、中规中矩的镜头拍,有意形成一种以束缚感、局促感;而在表现互联网时代时,则以灵动、灵性、释放个性的、偏时尚的镜头拍摄。此外,为了符合全片自身的气质,“画面上,尽量少用特效,追求大气、朴素、大巧若拙,营造出厚重的味道。”


手段之四:以特殊的手法将司空见惯的画面赋予新的内涵与冲击力。

在后期处理中,通过成组使用类似镜头的集纳、叠加等手法赋予画面新的内涵强化冲击力,比如拍摄第3集中,编辑们以一组航拍的,包括哈佛、杜克、大学、斯坦福等11所全球著名高校的全景镜头,来阐释“学校这个圣洁的金字塔正面临新魔力的冲击而无一例外”的理念。再如,在第3集中以成组的镜头集纳了美国时代广场、巴黎香榭丽大街、日本银座、新宿等全球著名的商场、商圈来表现人类大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涌动的消费热潮。


以人类历史角度和客观中立的立场冷静思辨

该片在立项之初,就三易其名,从最初的《互联网·中国》到《互联网》直到最终的《互联网时代》。“从‘互联网’到‘时代’,要讨论和描绘的对象都变了。”石强解释道,一方面,这意味着该片将不只是简单地反映互联网世界的具体现象,而是要给这个新时代下一个基本定义;同时,这样的题目,也确定了全片的站位立场,要站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高度,全面、客观、中立、深刻地对互联网进行阐释。


因此,该片的题目、题材就决定了它在思想高度和艺术标准上要做到严肃、庄重、大气,“我们遵循在客观事实叙述的基石上来释放思想的光华,平和、中性的叙述与冷静、理性的思辨彼此承托。”执行导演黎亚辉表示,在这样明确的主题下,一部充满思辨力量的纪录片就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方式,“既是居高远眺,也有自下而上”。因此,从整体上看,全片呈现出高大上的气质。


而该片文化顾问麦天枢曾说,一部大片、好片,如果没有蕴含制作人的忧患意识和沉思在内,则称不上真正的大片、好片。“人们在了解一个新技术之初,容易由于陌生而对其产生敬畏甚至膜拜的情绪。随着我们不断地深入学习互联网的知识,我们既看到了它好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它坏的一面,因此,在内容架构上,我们始终遵循着全面、客观地反映互联网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方位影响和变化。”石强说。


在片中,前法国图书馆馆长认为:互联网绝对是矛盾的,它能带给你最好的,也能带给你最坏的,这取决于人类自己。全片在热情洋溢地呈现出互联网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有益变化的同时,也提出了人类社会需要面对的一个个新课题,正如解说词:“新时代不仅提供了新能量、新可能,也同时提出了新课题,这是不断进化的人类永远的处境”。


在第3集《能量》中,当人们在欢呼互联网时代里,经济在增长、效率在提高,人类正在被互联网赋予了强大的力量时,也面临着“人与机器赛跑”的危机:“我们创造的技术经常比我们自身更聪明”,“过去的技能面临报废,曾经的岗位日渐消失”,面对新技术的颠覆,几乎每个岗位的工作都不能幸免,最后提出“这是个绝对丰裕、绝对剩余的时代,那么最终被剩余的会是人吗?”的忧思,让人不寒而栗。


第4集《再构》中,当人们面对“互联网让那些以前没有发言权的人发声”的可谓“屌丝逆袭”的新形势面前,也看到旧有的国家应急机制在一则消息于24小时之内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全球的现实面前的无力和毫无准备,提出“无论怎样的社会制度从未为国家创立一个24小时应急机制,创立一个匹配的组织能量和平衡协调的反应能力成为重大命题。”


此外,全片以两集的体量分别讲述了互联网对人类隐私的侵犯,因网络犯罪引起的国家安全问题等,以引起民众甚至政府的深思和重视并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


以人文的浪漫情怀赋予互联网生命和温度

有人说,电视的竞争是一种文化的竞争、精神的竞争、心灵的竞争,凡是不具有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节目,不管如何炫目,都将被雨打风吹去,只有那些能召唤心灵的电视作品,才能经久不息。这部作品最让人惊喜的是,虽然它阐释的是一个现实的技术命题,但并无硬邦邦、冷冰冰之感,相反,时时让人体味到一种温度和情绪:时而温暖感人,时而留恋惆怅,时而忧虑担心,时而充满希望。


据石强透露,立项之初,主创人员就总结过制作该片要面临的六大难题:缺乏成熟理论体系支持、内容过于宏大、电视不易表达、专业性太强、互联网变化快和中国研究有局限。经过数轮思维碰撞,摄制组最终决定,“既要立足互联网,又要离开互联网谈互联网,做一部超越专业、技术、行业,有文化思考和社会思考价值的文化作品。”石强说,电视节目要蕴含主创者的情绪,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部科普作品,更是一部文化作品,因为互联网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下面,笔者以几个例子具体说明这种情绪的抒发:


温暖感人:

第4集中讲述了若干个故事来说明互联网赋予了整个人类一份财富,即具有汇聚善的能力:通过发布微博信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们在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之夜,自发组织了车队义务去机场接送旅人回家;余姚菲特台风,志愿者们通过微信沟通组织进行了一呼百应的救助;而网络也创造了“魔豆宝宝”这样的新时代童话:感应撒手人寰的年轻妈妈的遗愿,一群陌生人义务接力经营她为年幼女儿留下的一家淘宝网店已有八年之久;一个名叫休·埃文思的小伙通过网络召集了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创立了国际扶贫基金致力于让全球贫困儿童结束极端贫困的状态,乃至影响了政府采取相关行动……看着这些感人、温暖的故事,不由地让人热泪盈眶。


而在全片最后一集的结局处,以众多网友汇聚于一个即将不久于人世的白血病的小姑娘窗前,为她唱歌、祈福的温馨动人的场面结尾,意在表达:尽管科技的进步会带来各种善恶、带来我们所不可预知的未来,但人性的善良不变,人类的美好情感不变,从而给全片涂上一抹亮色。


留恋惆怅:

第4集结尾处讲到学校这个圣洁的金字塔正面临着新魔力的冲击,片中也以大段抒情、唯美的排比句式提出:“当人类的精神成长过程被重视,与奇观相伴而来的是所有拥有母校的人们是否都可能产生让我们精神紧张的感念,那个因为远离世俗功利因此总是储存着我们美好回忆的地方,那个因为身在成长中的朦胧因此似乎总是柔情似水又不由分说地规定了我们生命的节律的地方,那些曾经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幼儿园里的青梅竹马,属于每个人小学中学里的两小无猜,属于每一个人大学校园里林荫树下的恋情又将会在哪里?”让观众在为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便利而惊喜兴奋的同时,又充满了失去过往美好事物的无限惆怅,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热血沸腾、充满希望:

信息传播技术创造了绝对的少数也不能被忽略的可能,“每一个声音都面对着世界,每一滴水珠都等同于大海,人人都有自己的声音,即使你是矮穷挫你却和高富帅有同样的声音,可以说互联网赋予了个人更多的权力,它给了每个人一个发声的机会”;尤其在第10集中对互联网的未来展望,让人无限欣喜与憧憬。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可以说达到了这样的标准,堪称“精品”。



附:《互联网时代》幕后花絮:

1、解题、定位、架构:

在立项之初,摄制组就总结过这个题目要面临六个难题:缺乏成熟理论体系支持、内容过于宏大、电视不易表达、专业性太强、互联网变化快和中国研究有局限。经过数轮思维碰撞,片组最终决定,“既要立足互联网,又要离开互联网谈互联网,做一部超越专业、技术、行业,有文化思考和社会思考价值的文化作品。”


石强回忆:“建组之初,片名拟定为《互联网·中国》;随着主创团队的不断碰撞,又改为《互联网》;最后,魏地春副台长确定将其更名为《互联网时代》。” “从‘互联网’到‘时代’,要讨论和描绘的对象都变了。”石强解释道,这意味着片子将不只是简单地反映互联网世界的具体现象,而是要从历史和人类发展的角度,去给这个新时代下一个基本定义。“这个题目表达了它真正应有的内涵,因为只有站在人类社会的角度上,才能获得表达人类互联网的立场,而且符合人类历史的客观事实。”


2、艰难的历程:

《互联网时代》自2011年底开始立项,2012年11月启动网络大调查,邀请各领域的专家为摄制组做了150多场研讨会,进入学习、资料搜集整理阶段。“我们规定每个分集导演要阅读几十本专业书。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解学习互联网,找故事、找实例进行阐释。”“这个题目非常庞大,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面对繁杂的知识,我就像是一次次掉进汪洋大海,陷入混沌和晕眩。我们就像盲人摸象,刚感觉自己探出点头绪,好像摸到了大象,又有新知识出现,哗,再一次被淹没。”经过庞大的资料整理之后,选择了能够反映这个时代面貌或者对这个时代能够深入思考的代表性人物和学者。


2013年1月形成最后一版方案,形成将近3万字的脚本,最后反复精简到只有9000字。再经过5个月打磨拍前脚本,2013年7月进行大规模集中拍摄,直到2014年1月大规模拍摄结束,这时开始就拍出的内容进行撰写解说词,后期花了5个月的时间。“确切地说,从启动筹备到完成,我们前后花掉了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


3、如何“人肉搜索”?

在摄制组列出的近200个受访者中,“互联网之父”、阿帕网负责人、万维网创始人、TCP/IP协议创始人等载入史册的人物是优先级别,世界知名网络公司如雅虎、苹果、YouTube、脸谱网、维基百科等负责人赫然在列,还有互联网理论的顶尖学者,如《失控》作者凯文·凯利、《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数字化生存》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也都是必须拿下的重要采访。


如何让这些在专业教材里都熠熠生辉的“大牛”们,愿意接受中国一家电视台的采访?石强透露,没有别的办法,他们就是通过一切能想到的方式去找去沟通,“电话、邮件、传真、熟人,甚至有些人早已久不露面,我们反复打听,只知道他大概住在哪个地区,就直接到这个地区去找。”其中,阿帕网(互联网前身)项目前负责人拉里·罗伯茨脱离公众视野多年,连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都不知道他的行踪。负责此行任务的黎亚辉说,出发前,摄制组都不知他人在何方。直到他们在第二次采访伦纳德·克兰洛克后,克兰洛克才悠悠地说出一句,“我认识拉里,要不我试试看?”随后,用近乎“病毒式”邮件的方式,克兰洛克向他的朋友发布寻找拉里·罗伯茨的消息,这才找到他。


除了那些声名赫赫、足以影响互联网进程的名人之外,片中还采访了很多声名不显的特殊人士。为了找到这些特殊人士,导演组和外联组可谓费尽了心力,与国外专家通过邮件沟通,联络、查找,病毒式的扩散消息,几乎用人肉搜索的方法查找。第5集导演赵曦,是分集导演中唯一的女性,但是却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挖掘机”,这是在她于全球70多亿人中找到了头号黑客的联系方式后,石强赠给她的。“头号黑客,你想连警察都找不到他,让我们如何能找到他!”石强说当时负责那集的导演对此一筹莫展,而赵曦却令人大吃一惊地找到了黑客的联系方式。她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搜索,在外国的一家新兴社交网站上找到了这位黑客的电话。“当我们中英语最好的一位英国国际制片拨通电话并和黑客约好采访时间后,他不敢相信地说,‘刚才和我通话的,真是头号黑客吗?’”


4、克服技术上的困难:

不少观众在观看过《互联网时代》这部纪录片后,在网上留言提问,“片中的微距移动,以及特别视野的航拍是如何实现的?”还有网友表示,“在视觉体验方面,《互联网时代》的画面已经非常棒了!”


石强透露,在这次拍摄中,运用了不少小航拍,微距移动等手法进行拍摄,不少镜头是需要在狭小的空间进行载人超低空飞行拍摄,比如拍摄办公区、生产线,难度很大,很多人都不敢接这个活,为了达到目的,我们进行了很多实验,把航拍的稳定器驾到汽车上进行拍摄最后成功。


5、编辑上的精雕细琢:

据石强透露,该片第一集第一段当时准备了6个版本,最后,集中了5个导演一起编辑,最终确定了目前这一版;包括片头也做了3版,有一个延时片段甚至做了11版;我们还请了一位国外的编辑对全片的初稿进行结构方面的“动刀子”,然后,编辑们又反复细抠,删掉了大量的特效镜头,尽量呈现出质朴、大气、厚重、大巧若拙的气质。


6、美中不足的遗憾:

在做准备工作时,创作组搜集了大量的材料,最终与观众见面的材料只用了总体的10%,其中,起初全片做了12集内容,最后删减成10集,第一集在阐释时代变化时略显得局促,第八集,本想做互联网对人类精神层次的影响,却由于体量篇幅的限制,只集中到谈互联网对人类隐私的侵犯一个点上。


据悉,该片后续的衍生产品,除了书籍、视频产品,可能做音频,做成一个声音的APP,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作品,了解他所正经历的时代伟大变革。


作者: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张利英

 

【温馨提示】

获取更多艺考资讯请长按黄色ID 复制并搜索订阅

查找公众号:陈教授

 

微信号:ckg1982 (←长按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文章
更多